瑞典对德国历史战绩-瑞典对阵德国有胜算吗

tamoadmin

1.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2.德国与阿根廷的交手记录,结果如何

3.今年世界杯哪个国家胜算最大?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瑞典对德国历史战绩-瑞典对阵德国有胜算吗

美国难道不知道去工业化的后果?当然知道,但美国十分自信,你看看美国把工业转移到了哪些国家,首先是转移到了日本,转移到了墨西哥,转移到了南美洲,然后就是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把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美国转移给一个国家的都不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要互相联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掌握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美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永远会受制于美国,其实苏联也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工不同

美国将低端的工业先转移出去,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美国赚的利润仍然非常高。拿着这些利润美国可以补贴国内的功能,可是渐渐的美国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转移出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按照美国的设想,美国是掌握产业链的高端,然后美国的没有掌握中高端,然后不太重要的没有掌握终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中低端,一级一级地向外传导,美国在每一个级别之中都能够赚取最多的利润,这样其他国家发展工业化反而是在给美国打工,毕竟实业赚钱一年能有百分之10的利润就不错了,可是金融行业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很正常的。

今天大家看美国去工业化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完整产业链的话,那么美国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可是问题是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怪物不仅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工业体系特别齐全,这让美国就感到很难受。

因为如果世界要合作才能生产一个产品的话,美国是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的,因为你要交易一定是要用到美元的,可是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内就生产出完整的工业产品,那美国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打个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村,那么美国就是村里的大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

只有他是地主,别家撑了只是算富户。

他地多,钱多,家丁多,武力充沛。同时他又垄断了种地的核心技术。

村里的穷人想要发展,必须要傍着他。求他租地、借钱、借种子、授权技术。不然,根本没法发展。

至于地主,把地租出去,一半收成归他;借种子一斗,到时候收回两斗;借钱一块,到期收回两块。

地主想吃大米,他可以让张老头种大米。给点好处,张老头不会不听话。

地主婆想吃大饼,让李老头负责种麦子。给点好处,老李头不会有意见。

地主少爷想吃肉,让杨老头负责养猪。杨老头不想干,地主家的打手一巴掌过去,杨老头也只能含泪答应。

到了年尾,如果穷人还得上欠款,地主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还不上,地主也不会亏。地主会派打手直接收穷人的祖屋,逼穷人卖妻卖女。就像黄世仁抢杨白劳女儿一样。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地主不会亏。

就这样,地主久而久之就控制了村里穷人一家老小的人生自由和祖产。

在村里,地主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种情况下。地主还可能干活吗?地主还可能雇佣劳动力去种地吗?

不可能的。

雇人种地,那多费事、费钱、费神?

既然有海量的穷人可以使唤,地主给穷人安排分工,他自己躺着收租就好了。

他一边收租子,一边还可以享受穷人给他上贡的大米、小麦、猪肉。岂不美哉?

在这套体系中,没人能跳出地主的五指山。

毕竟,地主武力充沛,谁敢跟他叫板?

美国当年的去工业化,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美国用政府信用和国家实力(拳头)做背书,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随后,美元成为收割机,为美国人疯狂收割全世界的实物财富。

美国放出的美元,在全世界收购实体企业和资产,华尔街三十万人,每年赚的金融服务费就比咱们十几亿人辛辛苦苦一年,搞出口赚回来的美元还要多。

华尔街赚钱了,就带动了会计、律师、管理等行业的收入提高。这些人的消费,继而带动了房地产、教授、医生、餐饮等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进一步,又会带动建筑、农业等其他行业工资的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都上涨了,这就导致美国商品的成本和售价也上涨了。

当制造业主发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产品没竞争力,消费者不买账后,自然就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关掉工厂,自己也进金融业捞钱。比如美国国债的利息就很高。买国债的分红,可能比办厂,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都高。

咱们国内前些年房地产热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工厂老板辛苦一年,赚的利润还没有两套房一年的增值幅度大。办企业不如买房,谁还有热情办实业。

二是往落后地区转移生产线,靠压榨成本获取利益。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通用 汽车 。

三是关停生产线,把生产权限授权给别的国家的企业。美国公司直接进口商品,这样赚得也比自己在国内生产的利润高。比如苹果和高通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这几种选择,无论选哪种,都会让美国本土的工厂倒闭或搬走。

最终的结果,可不就是去工业化了吗?

所以,美国当年去工业化的现象,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为什么敢去工业化?

要知道,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向第三世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是舆论热议话题。

早些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等,都在去工业化。

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猛然发现,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虽然也有向第三世界淘汰落后产能,却它们并没有去工业化。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然是工业强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并不算低。

有机构曾统计过数据。

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2.1亿。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7%左右。

欧洲国家普遍低一点,但没低太多。

德国是25%,意大利和西班牙是20%。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拉跨了,只有15%左右。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这表明,浪潮退去,真正去工业化的,只有美英等五眼联盟国家。而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并不敢去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其实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美国资本、技术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

尽管美国国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降低,但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精尖 科技 和高端制造业也转出去。

现今的美国,仍然掌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研发和技术研发,拥有无数黑 科技 。仍然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证券定价和交易效率和规模、流通和储备货币发行权。

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只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一杯羹,就不能绕开美国。

现如今,仍然是美国想削谁,就一定能削。

像东南亚当年被收割的例子,现如今的世界仍然在上演。(收割逻辑很简单。资本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景象。待产生优质资产后,资本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待当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后,资本再进入抄底,低价收购,完成最终的收割)

养肥了再收割的把戏,美国玩了好多次。屡试不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对抗。

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

咱们常规认知中的美国,是那个位于北美洲南部,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的一个国家。

然而实际上的“美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要原料出产地,以欧洲、日韩、东南亚为轻重工业基地,以美元为收割利器,以英国为铁杆盟友,在全世界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庞大“联盟体系”。

金融,只是“美国”这个吞金兽,向落后国家吸血的手段。

科技 ,只是吸血的借口。

而充沛的武力,则是能否吸到血的保障。

咱们国内总有人认为掀翻美国很简单,这就有点过于乐观了。

咱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咱们就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团结,机会总是会有的。

当年的美国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发展,瞅准机会,才把旧霸主英国拉下马的吗。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回答不了,我今天谈两句,辛亏是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视频,比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陈平、张维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等。他们演讲的共同解释是,美国其实质是由利益集团在操控,他们之所以去去工业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业制造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综合投入,而用金融代替工业化,只需要资本运作就行了。事实上,美国在去工业化后利用资本云中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财富的积累需要实干加创新,我们国家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世人都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我们也真的是在崛起,并且也赚的不少,甚至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了,也难怪特朗普想尽种种办法要重振美国工业。去工业化不能不说是美国的失策。我还想多说两句,美国试图想用玩金融求的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而我们要当心,绝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要做实体,个人也要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劳动,如果人人都想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从哪里来,物质财富怎能去创造?恩格斯说,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要想富,还得工业制造, 社会 工业化!

为什么?

玩具、家具、五金、纺织、制衣、塑料及陶瓷、机械、造纸,这一类工业,附加值很低,甚至是破坏环境,伴随国家逐步富裕,肯定是第一步淘汰的产业。

纺织女工:

孟加拉制衣工:

所以,实际自1950年开始,美国就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低端工业,订单转移到自己控制的日本,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之后也在1960~1970年代开始转移订单到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转移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

当前,美国联邦最低工资要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每天8小时是120,一个制衣女工,算上厂房、设备、材料、运营费,福利,制做多少成品才能保本?

同样的道理,1990年代开始, 汽车 及钢铁甚至手机这些也逐步迁出美国,也是因为追逐利润和销售市场的原因。

美国当前制造业集中在宇航军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传统工业已经不赚钱了。

哪个资本家愿意赔钱呢。美国政府能补贴所有制造业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人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人玩金融,从开始玩到如今已经50年有余年,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人不用发奋学习,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能人才搞到手,为他们赚钱并研发。

美国人仅靠美元,就可以采购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美国人整天只想消费。它们的空调从买进来就不用关机,直到坏掉,它们的 汽车 和汽油都是非常廉价的!

美国人仅仅靠美元的宽松与收紧,就把地球人搞得东倒西歪!无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人就在之中发财发财再发财!

但是要说明一点,真正吃肉的人是华尔街,美国人民只是陪着喝汤,但就这点汤也让美国人民心满意足,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它国人民过得好!

这是美国人玩去工业化的好处。这种好处维持的根本就是不能有人超过它,特别是 科技 ,一旦有人超过它,它建立起的金融霸权就会瞬间崩塌!

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就在东方出现了具备这种征兆的国家,美国人岂能不害怕,因为当前发生的一切是在刨美国人的祖坟!

当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资本垄断集团的企业,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制造成本的逐渐增加和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并且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进行整顿改造的要求也逐渐苛刻。

所以这些企业主们会选择进入高料技硏发领域或者进入金融股票投资这些高收益行业。

而将那些效益低高污染的工厂外迁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高 科技 创新获得技术专利来敛钱。靠美元霸权来薅羊毛割世界各国的韭菜。

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为推行美元霸权保驾护航。美国由此来收刮世界的财富。这比靠生产制造和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而且更容易。所以也就处成了当年美国去工业化的风潮。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吧!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美国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上个世纪早期工业化能够带来大的发展,能够强国富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它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霸权,有霸权才有话语权,这个时候它不想再用工业化来提高它的GTP总量,开始使用金融的手段,用美元的霸权来收割全世界的羊毛,和发展高 科技 ,所以才会去掉了低附加值,而又污染环境的工业化。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现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几个原因。

第一搞工业化,需要许多土地资源和需要许多投资。

二是搞工业化,人们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三是搞工业化容易造成土地空气水质噪音的污染。

四是搞工业化比搞金融服务业收入低很多。

美国因为 科技 水平,经济实力,金融服务,专利权力世界第一,及时去掉工业化,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汇率,利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美元货币,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用服务金融,技术专利,跨国公司支撑经济发展大局,人民可以比较轻松生活。

首先不能简单概括去工业化,工业化也分粗工业精工业两大类,美国去工业化只是把低端加工消耗人工的部分去掉,把核心工业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美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去低端化,所以美国始终工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现在谈的工业升级等也是这个道理,经济讲究的是谁的利润高谁才是老大低端加工没啥利润所以经济不行[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美国的所谓“去工业化”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所有制造业全都迁出美国,而是将能耗较大且附加值有限(当时那个时代)的中低端制造业大举迁出美国。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短时,但在特定 历史 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

一、美元在全球有绝对优势

提到美国经济肯定绕不过美元霸权,由于美元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全部中低端制造业也能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因为美元不仅能提供惊人的财富还可以调节美国外债,控制他国产品价格。利用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轻松降低需要进口的商品价格,抬升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成本。此外,在美元的调解过程中还可以从他国“热钱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获取大量财富来弥补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财富创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还在国内维持中低端制造业毫无意义,不如让他们迁到其他国家以便为美国培育更多值得收割的市场与优质资产。尤其是很多初级产品生产,可以用他国资源生产商品再以不太高的价格出口回美国(美元居于绝对优势时代),保障本国消费。

二、美国占据绝对技术优势

仔细研究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美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占据先发优势,美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度占据垄断性地位,很多国家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向美国购买技术。在此情况下,各种高新技术产品能创造远超正常状态的财富。相比之下,中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维持的最大价值不过是增加就业。这个时候的美国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惊人财富就足以维持全 社会 的高福利状态,只要福利足够,即便失业率高一点也没关系。而维持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不仅要消耗许多资源,还有损美国“环保”形象,所以大规模迁出中低端制造业成为那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拥有“塑造”全球市场能力

政府时期,美国于全球气候峰会上坚决要求执行美国碳排放标准,最后在多数国家反对下失败。一旦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那就意味着多数国家要向美国支付巨额财富购买相关碳排放处理技术,换句话说,美国将“塑造”出一个只属于美国的国际碳排放技术市场。等到其他国家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美国去工业化早期,其全球市场塑造能力非常惊人,可以轻松通过许多国际标准或体系塑造出一个只有美国产品或有利于美国产品的市场,比如前文所述早期电信产品。这种情况下,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塑造成本高但收益不多,与其花费精力不如将精力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领域。

德国与阿根廷的交手记录,结果如何

如题 根据国际足联的官方统计,在国际A级赛事中,阿根廷和德国历史上一共有过18次交锋记录,阿根廷8胜5平5负占据上风。如果仅仅用世界杯的成绩来算,那么双方有过5次交锋,德国2胜2平1负反而略占优势。1958年瑞典世界杯,前联邦德国3比1击败阿根廷。1966年英格兰世界杯,双方战成0比0平。1986年墨西哥世界杯,阿根廷在决赛中3比2力克前联邦德国,马拉多纳捧起了大力神杯。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决赛,两队又一次在决赛中狭路相逢。这一次前联邦德国凭借布雷默的点球绝杀1比0获胜捧杯,马拉多纳泪洒罗马奥林匹克球场。

阿根廷VS德国历史交锋记录:

阿根廷8胜5平5负

德国5胜5平8负

1958年6月8日 世界杯 阿根廷1-3前联邦德国

1966年7月16日 世界杯 阿根廷0-0前联邦德国

1973年2月14日 友谊赛 阿根廷3-2前联邦德国

1977年6月5日 友谊赛 阿根廷1-3前联邦德国

1979年9月12日 友谊赛 阿根廷1-2前联邦德国

1980年1月1日 友谊赛 阿根廷2-1前联邦德国

1982年3月24日 友谊赛 阿根廷1-1前联邦德国

1984年9月12日 友谊赛 阿根廷3-1前联邦德国

1986年6月29日 世界杯 阿根廷3-2前联邦德国

1987年4月2日 友谊赛 阿根廷0-1前联邦德国

1987年12月16日 友谊赛 阿根廷1-0前联邦德国

1990年7月8日 世界杯 阿根廷0-1前联邦德国

1993年12月15日 友谊赛 阿根廷2-1德国

2001年4月17日 友谊赛 阿根廷1-0德国

2005年2月9日 友谊赛 阿根廷2-2德国

2005年6月21日 联合会杯 阿根廷2-2德国

2006年6月30日 世界杯 阿根廷3-5(点)德国

2010年3月3日 友谊赛 阿根廷1-0德国

今年世界杯哪个国家胜算最大?

巴西南非夺冠的5大理由——西、英、德、意、阿、荷、法各有不足

先说结论,后说根据。

结论

巴西将在决赛对阵西班牙并夺冠。

巴西以外的球迷请先不要激动。如果您觉得下面的理由站不住脚的话,请给出您的分析。我们将很乐意据此得出新的结论,哪怕巴西出不了线也无所谓,因为我并不是哪个队的专属球迷,我只是世界杯的球迷。

根据

尽管最终的结果可能有偏差,但与其凭着盲目的自信来预测冠军,还不如有理有据地分析来得可靠。就像天气预测一样,如果说你预测的不够准,那么一定是分析的数据不够多。当然了,我们现在还无法像天气预报那样分析海量的数据,因此最终的结果肯定会出现偏差。但如果一点分析都不做的话,就没有预测的基础和讨论的必要了。

找到必然获得冠军的根据不太容易,因此我们尝试去寻找无法获得冠军的障碍,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排除法定位冠军。

根据的来源

主要分两大类:历史和现状

历史

先从历史里寻找不利于球队的因素。

1.在本洲以外夺冠的只有巴西——不利于西、英、德、意、阿、荷、法。

阿根廷在墨西哥的冠军也是在拉丁美洲范围内。巴西则欧洲、北美、亚洲都夺过冠。这次非洲是首次举办世界杯,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参照首次举办世界杯的亚洲的冠军呢?——正是巴西。

欧洲球队只在欧洲夺过冠,凡在美洲举办的无一例外由美洲球队夺冠。

如果只看这一条的话,就不用向下分析了。但很显然,只有一条根据的话太单薄,而且历史总是需要人们去打破、去创造的。正如西班牙的欧洲杯一样,如果看近30大赛历史的话,他们每逢大赛必高开低走,可是最终哈维们逆转了人们对他们的习惯性看法。

2.除巴西之外,尚无球队卫冕——不利于意大利。

事实上巴西的卫冕也没有说服力。58、62的时候足球尚未充分发展,各国水平严重不均,欧洲足球尚未崛起。直到70年为止,巴西还是牢牢占据统治地位。之后很多拉丁美洲的球员赴欧踢球,足球才真正进入竞争激烈的现代足球时代。此后世界杯的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出来端倪。最佳射手的进球数30年间一直稳定在6球,除了罗纳尔多的例外。进入现代足球以后,巴西也不曾卫冕。一如冠军杯改制之后就没有球队能卫冕一样。

3.丑闻与冠军——不利于意大利。

意大利虽然4次夺冠,但有2次是二战之前,时间太过久远没有说服力。战后意大利的两次夺冠,都是在刚刚发生丑闻之后,而且丑闻严重到可以认为是灭顶之灾。球队因此没有思想包袱、轻松上阵,另外知耻而后勇,球队战斗力暴增,同时外界对球队的轻视也暴涨,3个有利因素加起来成就了2次冠军。一个旁证是中国队破30年恐韩症正是在足协领导被抓,国家队成为骂人脏话的时候。

可是这次意大利没有丑闻了。反而因为穆里尼奥的战术神奇掩盖了意甲整体下滑的事实。

4.夺过冠的冠军球队——不利于荷、西、希

夺过冠的球队只有6支:巴、意、德、阿、英、法。如果您跟我说30年和50年的乌拉圭,我不得不说声抱歉:那个时代太过久远、当时欧美没什么交流,不能算数。同时这也是我认定58年、62年巴西的卫冕没有说服力的一个理由之一。乌拉圭都可以夺冠,还有什么不可能的。所以拿近30年的数据更亲切一点。

当然眼下西班牙正有望创造历史,就像98年的法国一样。

还有一样不利于西班牙——背靠背的冠军。目前只有巴西和法国各实现了一次洲内和洲际的背靠背夺冠,说明背靠背的难度。当然有这两个证据也能给西班牙信心。

虽然荷兰曾2入决赛,但都遗憾地与冠军失之交臂。不过据当时的情形看,荷兰取得一届冠军还是合理的。就是78年那届,荷兰在没有克鲁伊夫的情况下仍然杀入决赛,而阿根廷的肯佩斯显然不能与克鲁伊夫相提并论。可以说荷兰是非冠军队中最接近冠军的一个。54年的匈牙利和58年的瑞典虽然也进入决赛,但看看当今的足球现状,您还会有这个奢望么。顺便还得再提一次:那个年代真是足球原始社会。再看看今年的荷兰,虽然有眼下正红得发紫的超人罗本,但仅仅靠一个边锋可以夺冠么。好中场和好后卫好中锋在哪里?意大利当时虽有丑闻之力,但托尼、皮尔洛、卡纳瓦罗、布冯构成了一条完整而实力强劲的中轴,球队的骨架撑起来了。现在荷兰的骨架在哪里。

提到希腊是想说,世界杯和欧洲杯是严重不同的,爆冷没有可能。有欧洲一干名帅曾说,现在欧洲杯和冠军杯的水平已经超过了世界杯。他们是从竞争激烈的角度来说的,如果仅从这点上看,确实如此。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欧洲杯给了小球会爆冷的机会。世界杯则不同,没有绝对的实力是不可能爆冷的,甚至进决赛都不那么可能。道理很简单:欧洲球队之间互相知根知底,而且风格差距小。世界杯有美洲、欧洲、非洲三种截然不同的足球(请允许我忽略亚洲),而且球员分布全球,谁也不了解谁,一支球队从小组赛到冠军,一路上7场比赛要应付各种风格的球队和各个陌生的球员,打起来很困难,如果球员没有绝对技术实力的话,光是风格和节奏的转换就可以累个半。

5.赛前的耀眼——不利于阿、西

98、06世界杯之前,巴西都是身价最高的球队,巨星云集,球员状态极佳。98年大罗被称为新球王,06年小罗被称为新球王——至少有一部分球迷是这么称呼的。02年世界杯法国也是如此,而且法国还云集5大联赛中3大联赛的最佳射手。而今阿根廷的梅西、伊瓜因、特维斯、米利托,是欧洲状态最火的球员。巴萨的翻版西班牙也是如日中天。

现状

历史还有很多数据,希望大家继续补充。出现新的证据打翻前面的推断更好。

下面看看现状。

1.没有中场的法国

法国在世界大赛上取得好成绩时都是有顶级中场的支撑。普拉蒂尼的欧洲杯和齐达内的世界杯欧洲杯。02年因为没有齐达内,那么好的一群球员小组黯然沉没。06年如果没有齐达内回归的话,法国连世界杯都去不了。而后齐达内回归之后竟然一路杀掉巴西进决赛。而今法国没有好中场,打得就没什么章法,里贝里和马卢达都在边路,尚难担大任。没有亨利的那个手球、差点世界杯都进不来。

2.中场老去的德国。

98年德国的马特乌斯老去了,结果止步8强。而今巴拉克也步履蹒跚了,德国的支柱到哪里去找呢?

3.赛前疲软的巴西。

卡卡有伤打不了比赛,罗比尼奥离开欧洲,小罗已过巅峰,尽管现在状态不错但仍然固执的邓加排除在外。球队缺乏耀眼的巨星。与98和06截然不同。

但参照一下02年的巴西。赛前球队的中场核心里瓦尔多也是有伤,但世界杯发挥奇佳。当时队里也是没那么多状态火热的巨星。这次巴西队里也少不了大量籍籍无名的本土球员。但这反而有利于他们围绕巨星球员展开战术,98和06巨星云集缺乏绿叶。另外暗淡无光反而容易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本土球员也让对手增加了不熟悉的成分,加大了防守的难度。而巴西本土球员技术上毫无问题。看看02的克莱伯森。之前之后都一般,但世界杯上就是发挥出色。很简单,对手不了解他,而他却拥有如此好的技术。对英格兰一战最明显。巴西小罗被罚下,10打11仍然占据控球优势。

其实现在巴西只是没有98、06那么耀眼而已,卡卡、罗比尼奥、卢西奥、麦孔、阿尔维斯、马塞洛、塞萨尔、法比亚诺。这些人足以撑起巴西的中轴和边路。一如02。

另外邓加是后腰出身。一般后腰出身的球员当教练后战绩都不错。而前锋出身的则要差。因为场上位置不同,他们的着眼点、视角就不同。后腰教练的球队攻守平衡,因为自己球员生涯就是干这个平衡攻守的事情的。而前锋教练则进攻华丽,防守一盘散沙。

里杰卡尔德,瓜迪奥拉,德尚,基恩。打得都不错。而巴斯滕则绚丽了一把、到了淘汰赛真刀实枪的时候就凋零了。

4.阿根廷的情况

刚才说了,阿根廷赛前大热的前锋群是取得好成绩的一大障碍。一是因为容易受人重点照顾,就像梅阿查的梅西和伯纳乌的伊瓜因一样;二是没有好中场,前锋有枪没有弹,空悲切。这第二点是阿根廷最大的要害。

5.最后看看英格兰

没有明显的破绽。但是小胖鲁尼被弗格森过度使用,现在疲劳过度。左后卫也闹了人员危机,尽管科尔现在开始恢复训练,但是缺乏热身来恢复状态也是个潜在危险。前锋上鲁尼甚至缺少合适的搭档。另外,卡佩罗以防守著称适合漫长的联赛,杯赛战绩一般,尽管带米兰夺过冠军杯,但那是多次努力之后;相比同期的58场联赛不败,更能衬托杯赛的弱点。这次世界杯赛前小组赛更像是联赛,因此卡佩罗如鱼得水。实际上英足总主要是看中卡佩罗对大牌的管理能力。这些年来英格兰一直没什么太有说服力的大赛成绩,唯一的一届世界杯还是在本土拿下的,而且还涉及史上第一争议球。鉴于此,总的来说英格兰这届会出好成绩,比如4强,但不会夺冠。

6.现实中的现实

上面大体说了个球队的现状。但不要忽略了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强队会在哪个阶段相遇。标题的8支球队都有进决赛的技术实力,但如果提前相遇,狭路相逢,必有一败。因此我只敢对冠军,对亚军和四强都不敢。中间偶然因素太多,而冠军则是可以搞定一切的球队。

下面大体看下分组。()

过程很难预测,因此我只选了一种可能的情况列出来。

在这个可能里,巴西就可以和西班牙相遇决赛。而英格兰、阿根廷进入4强。

A组:A1 南非 A2 墨西哥 A3 乌拉圭 A4 法国

B组:B1 阿根廷 B2 尼日利亚 B3 韩国 B4 希腊

C组:C1 英格兰 C2 美国 C3 阿尔及利亚 C4 斯洛文尼亚

D组:D1 德国 D2 澳大利亚 D3 塞尔维亚 D4 加纳

E组:E1 荷兰 E2 丹麦 E3 日本 E4 喀麦隆

F组:F1 意大利 F2 巴拉圭 F3 新西兰 F4 斯洛伐克

G组:G1 巴西 G2 朝鲜 G3 科特迪瓦 G4 葡萄牙

H组:H1 西班牙 H2 瑞士 H3 洪都拉斯 H4 智利

本次世界杯是多年来难得的一次没有亡之组的一届。除了A组稍微凶险之外,其他7组的种子队都毫无疑问可以进入16强,而且能威胁到他们的小组第一的对手也很难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