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奥运会张山-1992奥运会张勇军

tamoadmin

1.男篮在奥运会中会得第几?

2.中国最强的篮球队队员是谁?为什么?

3.中国男篮的历史战绩!全部比赛!!!

4.19年前的奥运希望队,到底带来多少希望?

男篮在奥运会中会得第几?

1992年奥运会张山-1992奥运会张勇军

中国男篮落入亡之组,同组的对手分别是美国、西班牙、安哥拉、德国和希腊队,中国男篮要想实现杀入八强的目标必须磕欧美诸强。这样世锦赛前三名西班牙、希腊和美国就与中国男篮相聚在B组。这三只球队的实力自然不用说,中国队要想取胜难度非常大,而德国内线则由两名NBA巨星诺维斯基和卡曼领衔,实力也决不在中国队之下! 中国只是打安哥拉有很大的胜算,所以我觉得中国队即使拼掉剩下的一个对手出线也是小组第4,这样的话在八强赛就会碰到另一组的第1,很难再有所进步! 不过毕竟中国有主场优势,中国的优势还是强大的内线,加油啦,希望你们能创造辉煌

中国最强的篮球队队员是谁?为什么?

姚明!

首先从个人实力而言,2.26的姚明拥有卓越的身高、柔和的手感、优秀的篮球智商和不错的传导球能力。在个人的实力巅峰,世界范围内仅有大鲨鱼奥尼尔和魔兽霍华德可以一战,虽然同时期时霍华德获得更多的个人荣誉,但是在广泛评价中,姚明的价值不是霍华德可以比拟。大姚实力主要建立在2.26的巨人身高之上还保持着优秀的手感,各种地位技术基本全部精通,可以拉到高位中投,高低位传球(早期);后期被要求增重,减少了高位的活动,低位能力和统治力进一步上升,奥尼尔之后低位技术第一人,进攻端,除了接球问题以外作为大中锋没有别的缺陷。 防守端有着天然的高度和防守面积,由于后期的增重和自身的体力问题,姚明的扩大防守不是很好,尤其防挡拆比较吃力,但是个人拥有水准之上的单防和不错的小范围补防能力。

接着荣誉而言。不到20岁的能力已经在世界大赛崭露头角,并且在CBA中制霸。进入NBA后第二个年头正式站稳脚跟,每年稳定输出20+10(上下波动)的顶级数据,连续进入全明星,最好获NBA年度第二阵容,最好成绩带队进入西决,如果现在又一个中国球员能做到这些,多少球迷要热泪盈眶。在国际赛场,有姚明的中国队亚洲比赛必冠,04 08年奥运会带领男篮获世界前八,这个成绩是目前中国男篮望尘莫及的。

最后谈名宿评价,如今姚明被以球员身份提名进入篮球名人堂。从火箭名宿大梦奥拉朱旺到同时期竞争的大鲨鱼,都对评价姚明为伟大的球员。评价摘自新闻:

奥尼尔表示,他和姚明退役之后,NBA就没有像样的中锋了。对于霍华德,他的评价还是不高。

“他很有天赋,但篮球场有统治力的中锋只有我和我的兄弟姚明,自从我俩退役之后,联盟里真没有什么像样的中锋了。”

所以,谈及篮球运动,在中国,最伟大最强的球员肯定是姚明无疑。

中国男篮的历史战绩!全部比赛!!!

1975年中国男篮才获得了亚篮联的合法席位,此后他们几乎垄断了所有的冠军,如今易建联、王治郅们能不能延续亚运篮球的光荣史,让我们拭目以待 1974年第7届亚运会开始,中国篮球真正的走上了亚运舞台,在1974-2002的28年中间,一共经历了8届亚运会,中国男篮显示出了非同一般的综合实力,几乎将冠军垄断,获得了5次冠军、2次亚军和1次第三名,从没有与奖牌无缘过。这是一段辉煌的历史,06年尤纳斯领军的中国男篮再次走上亚运之路,距离第6个亚运冠军还远吗? 1951年,第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男子篮球比赛是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此后,每四年一届的亚运会上,男子篮球的比赛从来都是重头戏;1969年,第一届亚洲男子篮球锦标赛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从此,每两年一届的男篮亚锦赛成为亚洲篮坛的盛事。但直到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才恢复了在亚篮联的合法席位。从此,中国男子篮球队开始全面地参加亚洲男子篮球比赛,他们最初的目标是挑战传统的亚洲强队 —菲律宾、韩国(原南朝鲜)和日本。 回首28年的光辉岁月,一代新人换旧人,中国人才辈出,从张卫平、匡鲁彬到孙凤武、李亚光、李秋平、王立彬的老一辈球员,从宋涛、孙凤武、王非、宫鲁鸣再到刘玉栋、胡卫东、巩晓斌、郑武等黄金一代,多少前辈为中国篮球作出了贡献,今天以易建联、唐正东、朱芳雨为首的年轻一代将接过前辈的枪,继续延续中国篮球光荣的亚运史。 下面就简单回忆一下中国亚运篮球的历史。 1974 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 第三名 主帅:钱澄海 1974年9月1日至16日,中国男篮参加了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举行的第七届亚运会。参加球队分别有朝鲜、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巴林、日本、科威特、菲律宾、中国、南朝鲜、以色列。为了备战这次大赛,中国队提前两年就开始了针对性的训练。结果,半决赛中,中国队遗憾的以114比119负于韩国队,最终以色列获得第一名,南朝鲜第二,中国名列第三。 在这届亚运会上,中国队在5场与强队的比赛中(南朝鲜、菲律宾各两场、朝鲜1场),平均每场得97.1分,投78次,中40次,命中率达51%。中距离投篮平均每场得30分,命中率达40%。罚球命中率仅达到60%。快攻略占优势,平均每场得16分。另外,中国队平均每场失误17次,犯规29次。 1978 第8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主帅:钱澄海 参加第8届亚运会的中国男篮中有张卫平、黄频捷、王德礼、柳继增、匡鲁彬、穆铁柱等队员。中国男篮几乎已经坐稳了在亚洲篮坛的霸主位置。决赛中,中国队战胜了老对手韩国,捧起冠军奖杯。而从这一年的亚运会开始算起,中国男篮连续在七届亚运会中7进入决赛,并5次夺冠。 1982 第9届新德里亚运会 亚军 主帅:刘贵乙 队员:韩朋山、孙凤武、嵇照光、冯维、李亚光、李秋平、黄云龙、匡鲁彬、吕锦清、徐元生、刘建立、王立彬 1982年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9届亚运会篮球决赛中,中国队输给南朝鲜队(韩国)1分,屈居亚军。这届亚运会男篮比赛共有来自13个国家的队伍参加。中国队、南朝鲜队(韩国)、日本队、菲律宾队作为4个小组的种子队,实力明显高出其他队伍。 经过小组赛出现的8支队伍,再经过单循环赛决出最终的名次,南朝鲜队(韩国)以7战全胜的成绩获得冠军。中国队、日本队和菲律宾队依次排在2至4名。在这届亚运会篮球比赛中,还曾出现了251分的高分,在也门队与伊拉克队的比赛中,上半场,伊拉克队就以131比16分大比分领先,全场结束,双方打出了251比33的悬殊比分,这也创造了历届亚运会篮球比赛得分最高纪录。 1986 第10届汉城亚运会 冠军 主帅:钱澄海 队员:王立彬、黄云龙、李亚光、宋涛、孙凤武、张勇军、王非、徐晓良、沙国利、张斌、宫鲁鸣、李锋 这届亚运会上,造就出中国男篮的一位三分王——张勇军。 1986年10月3日下午,中国队在亚运会的决赛中和东道主韩国队相遇。以宫鲁鸣、张勇军、孙凤武、王非、黄云龙、张斌、李亚光等新老球员为主的中国男篮立志重新夺回亚洲冠军。韩国队一直压着中国队打,临近比赛结束时,裁判多次判罚中国队队员带球撞人、阻挡犯规,全场比赛还剩下4分钟时,场上比分为58比69,中国队落后对手11分。这时,主教练钱澄海叫了暂停,并把张勇军换上场。上场后,他利用穿插跑动晃过防守队员,连续命中4个三分球,最后,中国队以77比74赢得了这届亚运会冠军,在对方的家门口夺回了亚洲冠军。 1990 第11届北京亚运会 冠军 主帅:孙邦 中国男篮作为东道主派出了最强阵容参加本届亚运会,和韩国队在半决赛中相遇,中国队以92:88力克韩国队,并最终获得冠军,韩国队只名列第三名。这届国家队的主教练是孙邦,队员有孙凤武、王非、马健、张勇军、巩晓彬、宋立刚、宫鲁鸣、单涛、白江、王治单、孙军、张斌、张德贵和李春江。 1994 第12届广岛亚运会 冠军 主帅:蒋兴权 决赛中,中国队战胜韩国队,获得冠军。本届国家队的主要队员有吴庆龙、阿的江、单涛、孙军、刘玉栋等。 三大中锋的逐渐加入,使得中国男篮的实力达到顶峰,彻底超过了以韩国男篮为首的亚洲诸强。虽然偶尔中国队也会有闪失,但那只是意外。拥有三大中锋的中国男篮,在亚洲已无对手,虽然还要在亚洲的比赛中碰到韩国队,但他们的目光已经不会停留在亚洲球队的身上了。本届亚运会中国男篮又是轻松夺冠。 1998年,第13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主帅:蒋兴权 兵败利雅得之后,蒋兴权重掌中国男篮的教鞭。决赛中,中国男篮和韩国男篮“如约”相遇,中国男篮没有给韩国队任何机会成功复仇,在两分球、三分球、快攻、篮板球、抢断、罚球等各项技术指标上都超过了对手,以112:92取得了酣畅淋漓的胜利。王治郅和巴特尔联袂上阵,韩国男篮和中国男篮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 2002 第14届釜山亚运会 亚军 主帅:王非 冠军:韩国 这届比赛的中韩决赛,恐怕很多人都会永远的记住。第四节还有近30秒时,中国队还以90:83领先,但刘玉栋一次漫不经心的带球被韩国队抢断得分;紧接着中国队在发球时被对方抢断,再次投中三分,将比分追成88:90;胡卫东在第四节快结束时,又两罚全失,给了韩国队最后一次机会,韩国后卫在篮下上篮得手,将比分追成90平。加时赛中国队完全慌了阵脚,以100:102吞下失败的苦果。此时王治郅已经被国家队开除。 附录:中国男篮历届亚运会成绩及主教练 年度 赛事 战绩 主教练 备注 1974 第7届德黑兰亚运会 第三名 钱澄海 以色列获得第一名,南朝鲜第二 1978 第8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钱澄海 1982 第9届新德里亚运会 亚军 刘贵乙 1分惜败韩国 1986 第10届汉城亚运会 冠军 钱澄海 1990 第11届北京亚运会 冠军 孙邦 1994 第12届广岛亚运会 冠军 蒋兴权 1998 第13届曼谷亚运会 冠军 王非 2002 第14届釜山亚运会 亚军 王非 王治郅拒赛风波 2006 第15届多哈亚运会 ? 尤纳斯

参考资料: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19年前的奥运希望队,到底带来多少希望?

在回顾陈江华的球员生涯时,“奥运希望队”这个词肯定躲不过去。

然而在我们熟知的球队区分中,有国家队、国家二队、国青队和国少队。奥运希望队这个时代气息如此浓郁的队名,到底属于哪个级别呢?

这一切,显然要从张卫平说起。

张卫平曾是中国男篮 历史 上的超级球星,他在1978年9月随中国男篮前往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参加队史首次世锦赛。

中国男篮在该届赛事中小组赛全败,仅仅在排位赛中击败韩国和多米尼加,2胜5负排第11名,不过张卫平场均贡献25.3分,一枝独秀。

相较于国家队的队友,张卫平算是更积极主动看向外面世界的人,更乐于甄选并接纳世界篮球的先进潮流。

退役之后,张卫平在北京 体育 学院读了几年大专班,先后在北京青年队、北京女篮和国家队担任教练。

1988年汉城奥运会结束,38岁的张卫平离开国家队,以探亲的名义来到了美国,因为当时他的妻子在芝加哥大学学习。

在美国做过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大学篮球兼职训练师、大学会计乃至卖啤酒等工作,张卫平虽然很辛苦,但积累了不少美国的人脉。

最终,这些人脉资源被他用在了“奥运希望队”上。

2001年夏天,张卫平找到时任篮管中心主任信兰成,主动提出希望为中国篮球培养一支二线队伍。 “篮球是个金字塔型,你光有一线队不行,要有二线、三线队伍,要有梯队,而且梯队要庞大。” 张卫平说道。

信兰成非常认同张卫平的提议,但也提出一个极其现实的问题:没钱。

那年7月13日晚,北京申奥成功,张卫平心潮澎湃,旧事重提。

这一回,张卫平表示不会让信兰成为难,他会自筹经费,在国家队和国青队这两支球队之外另行组建一支国字号的三线球队,把国家队和国青队挑剩下的苗子聚在一起,为北京奥运的男篮人才培养上一道“双保险”。

2003年7月,“奥运希望”杯篮球赛在海口 体育 馆进行。

这确实是非常美好的初衷,张卫平是真心实意想为中国篮球做点事情,他也有这样的资源。

首先找到昔日弟子、当时的海南省海口市文化 体育 局副局长宋力刚帮忙,张卫平将这支球队的训练基地安置在海口市。接下来,张卫平又联系了一位愿意出资的老板方伟,由后者解决训练经费的问题。

2003年2月5日,名为“奥运希望队”的国字号三线球队正式在海口成立,张卫平出任球队领队兼总教练。

张卫平当时提出一个创造性的设想:他不仅要培养小球员,还要培养中国的教练,于是计划请NBA教练过来指导半个月,接下来由中国教练带两个月,再把NBA教练请回来看看需要进步和完善的点在哪里,接着中国教练继续带队。

这支球队的第一个外教是杰克·沙龙,曾经是开拓者的防守教练;中方主教练是于泷,而助理教练则是来自河北的翟志江。

队内第一任外教杰克·沙龙(左)。

但接下来,这支球队慢慢开始出现问题。

首先,奥运希望队的球员基本在15岁或以下,相当于“国青二队”,囊括了30多名少年球员。当时的陈江华、卢伟、解立彬、于梁、莫国超和孙明明等人在名气和实力方面都跟易建联、唐正东领衔的篮协注册“正牌”国青队有不小的差距。

其次,奥运希望队的资金来源不够稳定,所以训练和生活的条件也起伏不定。

“海口实在太热了,训练馆没有空调,每次训练完鞋子都能倒出汗水,运动量还特别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大腿抽筋。” 回忆往事,球员于梁这么说道。

于梁在赴美拉练中上演扣篮。

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奥运希望队的第一期集训持续了近三个月,4月份后球员回到各自的地方队打青年联赛,6月30日再回海口开始第二期集训。

此时,归队的球员已经比第一期少了一半,但这一回他们的训练条件有了改善:球队买了一台大巴车,专门接送球员训练和比赛,每月还能给每人发2000多块钱的训练费。

更重要的是,奥运希望队要赴美拉练了。

中国篮协关于奥运希望队赴美拉练的红头文件。

这是奥运希望队成立之初就定下的计划,依靠的还是张卫平的人脉。

2003年9月15日至10月17日,奥运希望队转战洛杉矶、萨克拉门托、圣地亚哥和等地,跟美国当地的高中生队伍和高中全明星队打了11场比赛,掀起一股“中国旋风”,但战绩只有2胜9负。

解立彬(右)在赴美拉练中表现不俗。

陈江华因为右脚脚踝骨折而缺席了这趟旅程,孙明明成了最受欢迎的球员,因为他身高227公分,被疯狂寻找亚洲大个子的美国球探视为下一个姚明。

莫国超曾被视为天赋不输易建联的新星。

然而吹到极致的泡沫终究还是泡沫,一戳就破。

结束美国之旅,回到海口的奥运希望队举步维艰,因为资金实在是供应不上了。

2003年接到当时篮管中心副主任胡加时的电话后,张勇军曾前往海口当了三个多月的主教练,他表示奥运希望队的训练条件和环境并不像宣传那般好:

“住在海南大学的招待所,天天开两辆面包车载球员去训练,吃饭就拿着饭票吃大学食堂。”

陈江华在海口 体育 馆代表奥运希望队表演扣篮。

根源在于,奥运希望队并没有预期中那么大的商业价值,入不敷出,于是球队的最大金主方伟支撑不住了,他对这个项目灰心丧气,不愿意再花钱。

为解决钱的问题,张卫平将外教换成了意大利的冈巴和法国的盖当,还在2003年12月26日拉到了李宁公司的赞助。

勉强坚持完2003年的冬训,奥运希望队在2004年2月离开海口,辗转昆明、长沙、厦门和晋江等地,参加商业比赛,只为了赚点运营球队的费用。

这已经违背了张卫平建队的初衷。

奥运希望队跟哈萨克斯坦国家队打了5场比赛,战绩仅为1胜4负,场均要输10多分。

于梁在对阵哈萨克斯坦男篮时扣篮。

无奈之下,张勇军动用了私人关系,将这支球队拉到杭州,跟浙江青年队一起训练,打了10场表演赛。

“这球队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张勇军感叹道。

2004年4月11号,刚退役不久的郑武抵达北京,重新集结U18国青队,于是这支奥运希望队“顺理成章”地解散了,连一句道别都没有。

“打完比赛吃完饭,大家就背起包各奔前程了。这个队一下就解散了,不知道为啥。” 陈江华回忆时表情困惑。

从一开始就是被国家队和国青队挑剩下的球员,这批奥运希望队的成员自然也很难担负起“奥运希望”这四个字。

讽刺的是,唯一真正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赛场上为姚明传球的,是因伤错过赴美拉练的陈江华,真是黑色幽默。

严格意义上来说,陈江华也不算是奥运希望队发掘出来的球员,因为他在入队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名气和潜力了。

其余的球员,各自体验人情冷暖。

广东青年队的郭烨没打过CBA,退役后进了广州消防系统。

济部青年队的刘俊山也没打上CBA,退役后回到家乡海南,当小学篮球教练。

莫国超受了重伤,只打过大超联赛,没跟一时瑜亮的易建联一样进入CBA乃至国家队,后来到广州市黄埔区 体育 局当了一个公务员。

浙江青年队的邓力打上了CBA,效力过浙江队和广厦男篮,现已退役。

于梁在多支球队征战过CBA,还曾代表广州自由人男篮打过NBL联赛。

解立彬在北京男篮当过主力后卫,现如今退役还做过北京队的主教练。

罗智是知名的三分投手,也算CBA的一个明星球员,入选过国家二队。

卢伟曾为辽宁队、吉林队和上海队征战过CBA联赛。

孙明明尝试挑战NBA未果,反而被查出患有巨人症,在日本联赛效力过,也曾为北京队出战CBA联赛。

更多的名字,散落并被遗忘于 历史 长河了。

奥运希望队成员在2011年回访时的去向统计。

马后炮而言,奥运希望队是失败的,他们并没有真正为中国篮球培养出优秀人才。甚至可以说,奥运希望队那不够标准的训练、饮食和医疗条件,给一些球员的运动生涯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但这是一次初衷很美好的尝试,张卫平在这件事情中尽心尽力,他个人是非常无私的。

没有办法,这支球队先天不足:他们在篮协没有编制,没有国家的资金支持,组建的目的也不明确,“我到底培养谁”这个问题由始至终没有得到解决。

而那曾经无比热烈、美好的奥运之梦,也就静静地消散了,没有激起一丝涟漪。

部分素材来源于:《回访奥运希望队》,《奥运理想背后的商业包装》,《张卫平:我在美国的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