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二中省运会篮球-泰安二中田径队

tamoadmin

1.山东省最好高中

2.聊城是个怎么样的城市?

3.翟镇的基本情况

4.请问山东省有哪些重点中学?

山东省最好高中

泰安二中省运会篮球-泰安二中田径队

寿光市第一中学简称寿光一中,,寿光一中创建于1957年,位于“中国蔬菜之乡”寿光北环路上,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重点高中,现正在争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建校50多来,先后毕业30000多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合格新生15000多人,数以千计的毕业生已成为科学家、学者、省市领导干部、企业厂长经理、各行各业骨干,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贡献。  学校创建始名寿光三中,是一所完全中学,后改名寿光一中,1999年底,原寿光师范、寿光进修学校整体合并到寿光一中,办学规模扩大,办学效益增强。建校半个世纪以来,毕业30000多人,近两万人从这里走向高等院校,走向各自工作岗位,成为省市县领导干部、科学家、艺术家、学者、企业厂长经理、科技教育战线带头人,各行各业骨干。 目前,学校占地23公顷(约350市亩),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两个,篮球场12个、排球场8个、理化生实验室20个,藏书16万册,电教设施价值1000万元,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4个,学校微机500多台。学校现有教职工600多人,其中高级老师75人,中级教师136人,毕业和在读研究生250人,现有100个教学班, 在校生6000多人,升学率在60%左右,是潍坊市规模最大的省市重点中学。2008年8月迁入新校。新校坐落于寿光市区北部,幸福路以东,北环路以南,占地50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400米标准田径运动场两个,标准体育馆1座,篮球场14个,排球场8个,理化生实验室24个,图书馆配备齐全,藏书16.5万册,微机室8个,多媒体教室7个,微机750多台,所有教室全部实现了多媒体教学。有教职工620人,120个教学班,6000名学生。学校秉承“生态校园,理性秩序,传承文脉,情感空间”的理念,精心设计规划,疏密有致、林水交融、虚实相映、张弛有度,生活区、教学区、辅助教学区、体育运动区做到了科学的串联和功能划分,崭新的校园体现出浓郁的现代化教育气息。 学校注重“人本”理念,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品学兼优、身心双健、特长显著、素质全面”为教育目标,全方位提高育人质量,近年来平均每年为高等学校输送优秀毕业生1500多人,许多同学进入清华、北大、复旦、南开等名校就读,最近5年来有39名同学进入清华北大,仅2005年进入北大清华的就有11人,2006年有11人进入北大清华。学校注重校园文化发展,全方位开发校园文化。建立奋斗文学社及多个分社,创办文学杂志《春华》与教育科研杂志《教育科研动态》,利用《寿光一中报》及《心灵绿洲》等报纸充分张扬师生文化个性。师生多人在全国及地方报刊杂志发表文章,连续结集出版文章集子,有一百多人在象“新概念作文大赛”“圣陶杯作文大赛”等全国性作文大赛中获奖。学校校刊、校报连续获全国中学生文学社优秀校报(刊)一等奖。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在全省独树一帜,近5年来,共有400多名学生在各科奥赛获奖,80多人获全国一等奖,多人获全国决赛金银铜牌,20多人因此保送清华北大。 学校的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学校先后被确定为地市级重点中学、省级规范化学校、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组的重点实验基地、全国中学生学习科学实验学校。曾荣获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十佳学校、山东省奥林匹克金牌学校、山东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奥林匹克竞赛优胜学校等荣誉称号70多项。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山东电视台、潍坊日报、潍坊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报道了学校先进的办学经验。 在学校初创时期,学校教职员工发场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英才。像惠民籍数学教师张耀三,潍坊籍地理教师牛德鸿,寿光籍物理教师刘明仁、王象贤,语文教师冯效忠、蔺嘉德、刘东甫,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爱生敬业,在全校师生中留下了很好的口碑。从校史材料中查出了刘东甫教师的一份《班主任工作总结》,共八千多字,其中几乎全班每个学生都提及,从中可看出老一辈教师的敬业精神之一瞥。 在他们的辛勤培养下,寿光一中涌现了大批优秀毕业生,从省市***到科学家、企业家,寿光一中的校友几乎遍布祖国各地和海外。 特色教育对学校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寿光一中自己的办学特色。①“全员育人”调动了全校师生的积极性,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做到全员、全方位管理育人、教学育人、服务育人。②现代化教育设施和全体教师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突出了“电化教学”特色。③教科研工作成绩显著,从国家级、省级三项的课题到每个学科教研室的子课题,逐渐结合到课堂教学中来,显示出教科研对教学质量的极大推动作用。教学成绩大幅度提高,拔尖学生不断涌现,“科研兴校”渐成大势。④寿光一中是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省体育全备人才试点学校,其传统项目是“排球运动”, 同时也是学校一个特色。⑤三年来,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让两名大学本科心理学专业生任课,保证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周边学校的不少学生都来寿光一中进行心理咨询。 艺术教育是高中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门教育,学校设有艺术部,专门负责学校的艺术教育。从高一开始,学校就开设了艺术教育课。为了加强艺术教育,学校加大了艺术教育设施的投入,现有钢琴50架,风琴130架,艺术设施达130万元。2000年开始,学校与海政歌舞团联合办学,从小学招收初一艺术特长生,并在2000年6月1日与海政联合上演了“新世纪之梦”大型文晚会。很快,学校成立自己的民族乐团,让学生从一般的音乐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2000年8月,学校成立了艺术学校,聘请了青岛工艺美术学校著名装饰专家、装饰艺术家梁百庚先生出任校长,负责学校的美术教学工作。2000年9月,潍坊市教委与潍坊日报社联合举办了“寿光一中杯”书画大赛,有2000多幅作品参赛,大赛的规模和作品的水平在全市是空前的。 寿光一中的音乐教育和美术教育如两支突起的异军,为寿光艺术教育开辟了新的天地。 教育理念: 学校拥有一流的现代化办学条件,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内部教学设备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达到教学办公电脑化,学生实验规范化,艺体教学特色化,学校设施现代化的四化标准,科技实验楼,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内设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20个,微机室4个,多媒体教室2个,586联想品牌微机近500台;校园网遍布学校的每一个角落,信息发布、观摩监控实现网上操作;“四机一幕”进入每个教室,教师实现“人手一机”,教学手段更加优化;图书馆藏书12万册,所有藏书均实现微机化管理,并专门为师生配备了电子阅览室;艺术楼钢琴50架、风琴130架,架子鼓乐器一套,使音乐教学上了一个新台阶。学校设有400M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篮球场12个,排球场8个,为体育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先进的办学条件为学校的发展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07年高考 ●文理重点本科上线658人,比去年多156人,在全市首次突破600人大关,比第二名多180人,以绝对优势居全市第一。 ●文理军检线上线1031人,比去年多125人,在全市首次突破千人大关,比第二名多184人,以绝对优势居全市第一。 ●艺术类双上线676人,比去年多102人,比第二名多50人,以绝对优势居全市第一。 ●五大类本科上线1747人,比去年多235人,比第二名多218人,以绝对优势居全市第一。 ●高分群体涌现。理科全市660分以上10人,该校占4人,前20名该校占11人,前30名该校占15人;文科全市650分以上5人,该校占2人,前10名该校占5人,前20名该校占11人。 ●7人提前保送北大清华,占全省六分之一,居山东省第二名;25人保送全国重点大学。清华北大连续两年发函邀请参加全国知名中学研讨会,共商名生培养大计。 ●学科奥赛及科技创新大赛28人获全国一等奖,获得保送和高考加分资格,居全省最前列。 ●由去年1512人一举跃升至今年的1747人,是全市本科上线人数增幅最大的学校。 在潍坊市上线总人数减少的形势下,该校依然保持了强劲的上升势头。今年潍坊市重点上线人数减少300多人,而该校却上升150多人,五大类上升235人,一枝独秀,遥遥领先! 教育目标:品学兼优 心身双健 特长显著 素质全面 校 训: 求真 崇善 创美 尚勇 校 风:尊师爱生 文明守纪 严细务实 艰苦奋进 教 风 严谨治学 精益求精 教学相长 求实创新 学 风:好学深思 勤奋踏实 恒心向上 全面发展 寿光一中在2008年将搬入新校,寿光一中新校占地540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总投资3亿元,可容纳140个教学班,7000名学生,预计明年8月投入使用。新校规划以“人文·生态·自然”为宗旨,秉承“生态校园、理性秩序、传承文脉、情感空间”的理念,采用 “一心一带三轴、疏密有致、林水交融”的规划结构。建成后,我校将成为一所融传统文化、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致于一体的文化殿堂,成为展现寿光科学文化发展成果的又一新景观。 随着建设工程的推进和深入,新校区的宏伟蓝图已逐步展现在一中师生、校友和寿光人民的面前,一个秉承悠久办学传统,又致力于创新发展的新一中将为寿光教育事业注入强劲的动力。

聊城是个怎么样的城市?

聊城市地处经济较为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代表中国商业文明的京杭大运河和代表农业文明的黄河在此交汇,贯穿中国南北的京九铁路和连接祖国东西的胶济邯铁路及高速公路在此相交形成“黄金大十字”。聊城不仅起着辐射和带动鲁西经济发展的中心作用,而且也是与山西、河北等内陆省份进行经济、技术、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聊城既可利用东部沿海的先进技术,还可利用西部省份的丰富资源,是中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能源基地、内陆口岸和辐射冀鲁豫交界地区的中心城市。

聊城市位于北纬35°47’~37°05’和东经116°16’~116°32’之间,南北直距138公里,东西直距114公里。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2008年末全市户籍人口584.91万人,外来流动人口约12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40人。其中,少数民族38个,约有6.73万人。市境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耕地面积553183公顷,人均耕地面积1.49亩。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半干燥大陆性气候。气候适宜,光照充足,全年光照时数在2463~2741小时之间,无霜期200天左右。聊城市辖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代管省辖市临清市,下辖126个乡、镇、办事处,9000个村委会。2001年末,全市企业单位1219个,事业单位1481个,机关单位1010个,全部单位在岗职工人数为325020人。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市境发现了距今约六七千年的100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秦汉时期,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有改善,铜、铁、铝是主要生产工具,利用水井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豪富之家乘车马出行,铜镜、熏炉成为必需品,能制作工艺水平较高的陶器,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培养了不少名士武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自然灾害较多,其间局部统一的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事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使市境交通、水利便利,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当时临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唐代是市境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教育事业发达,造就了许多名人;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5)间曾数次兴工开复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今之东昌府区)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市境商贸昌盛,农业、纺织业、印刷业、笔业、工艺品生产业、砖窑业、食品业、造船业、漕运业发达。民国建立之前,市境有同盟会会员秘密组织民众进行革新。民国时期,聊城是鲁西政治、文化、中心。民国初,有棉业研究所、讲习所、实验厂,修建了公路,成立了汽车运输公司、电灯公司、银行、织布厂、医院、官立中学堂、师范学校等。民国中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日军入侵,农工商各业遭受极大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聊城成为抗日的前沿。抗日武装6万余人,与日军作战80余次,保卫收复了大片国土,聊城人民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时期,聊城是中国的后方基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强渡黄河之际,市境有3.7万人参军入伍;在淮海战役、渡江南下作战中,境内民众组织运输队、担架队全力支援解放军作战,为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聊城人民继承优秀历史传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聊城资源丰富、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旅游业成为新兴产业。聊城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蔬菜、果品、畜禽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和出口基地。其中高蛋白小麦、鸭梨、圆铃大枣、香瓜、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等名优稀特产品驰名中外,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食用菌栽培面积居全国首位,久负盛名的冠县鸭梨种植面积达60万亩,为全国之最,肉牛年出栏100多万头,肉鸡年出栏500多万只。水利资源充足,境内有徒骇河、马颊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加之位于黄河位山灌区上游,水利条件十分优越。市境可利用地表水资源多年平均总量为454.86亿立方米,过境黄河水资源420.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9.51亿立方米。煤、石油、天然气、石灰石、石膏、铁等地下矿藏丰富。地热资源尚待开发。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粮食作物品种500多个,经济作物品种107个,蔬菜品种600多个,药材品种61个,林木果树品种225个,花卉品种146个,饲养动物品种95个。聊城是山东省交通最发达的城市之一,京九铁路、邯济铁路、济馆高速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东西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聊城铁路编组站是京九线上的4大编组站之一。从聊城出发,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4个半小时即可到达北京。 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实现了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网络立体化的现代化电信网络。聊城还开通了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通讯网络。“聊城信息港”是中国公众多媒体信息网的一部分,它与国外信息网相连,实现了与世界资源共享。 聊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名胜古迹2700多处,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景观有470多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5处,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素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

聊城经济发展迅速、百业俱兴。2007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39.45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138.8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91.9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8.66亿元,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29.5∶43.5∶27.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312元。 工农业总产值573.47亿元。 实有耕地面积553183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84亩,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3.01亿元,粮食产量423.87万吨,棉花产量8.47万吨,油料产量27.70万吨,水果产量34.99万吨,蔬菜产量743.66万吨,肉类总产量39.20万吨,禽蛋产量30.10万吨,大生畜年末存栏150.55万头,水产品产量39.0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353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492元。 全部工业总产值453.4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93.40亿元。全市工业企业1301个,大中型工业企业102个(国有工业企业53个),小型企业260个。国有工业企业87个、总产值965123万元,集体工业企业57个、总产值299471万元,股份合作工业企业12个、总产值114154万元,股份制工业企业84个、总产值1026504万元。外商及港澳台工业企业16个、总产值130033万元,中央工业企业1个、总产值9577万元,省属工业企业2个、总产值52438万元。 出口总额12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1%,进口总额452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实际利用外资额36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3%。公路客运量1779万人,公路货运量881万吨,电信业务总量126862万元,邮政业务总量15218万元。

聊城交通便利,通讯快捷,科学教育蓬勃发展,文学艺术异彩纷呈;城市环境整洁清新,是山东省卫生城市;接待条件日渐完善,拥有一批高档宾馆、酒店;陆路口岸、海关、商检等涉外机构健全。随着以提高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和市区集中供暖、供气、以及东昌湖和古运河、徒骇河等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聊城的城市建设已经有了质的飞跃。随着4×60万千瓦山东中华聊城发电厂一期工程的完工,全部投产后,聊城将成为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能源基地之一。“江北水城”将以她独特的风韵,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宾客。

style="font-size: 18px;font-weight: bold;border-left: 4px solid #a10d00;margin: 10px 0px 15px 0px;padding: 10px 0 10px 20px;background: #f1dada;">翟镇的基本情况

建国初期全镇粮食平均亩产89公斤, 总产约为800万公斤;1978年平均亩产287.5公斤,总产约为240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镇党委、政府根据乡镇实际情况,集中精力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投资环境,平均每年投资1000余万元用于农田基础建设。完成了以下几项工程: 1、古子山、王家寨、九层岭万亩综合开发工程;2、羊村湖万亩排涝工程;3、对东周灌区中的各支渠进行维修加固,重点对红石板支渠进行延伸,缓解了南部旱田的干旱程度。 共新建渠道2000米,维修渠道6500米,扩大水浇地面积1120公顷;4、围绕产业结构调整, 兴修水池19个、塘坝4处、喷灌工程1处,打大口井16处;5、做好农建与采煤塌陷废弃地、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相结合的文章,做到常抓不懈,实行山、水、 林、田、路综合治理。治理塌陷废弃地73公顷,新开发土地179公顷;6、1998年以来全镇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税、农村稳定”的目标,突出产业结构调整这个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大力培植、发展桑园、花卉、蔬菜、畜牧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农业面积520公顷,其中桑园347公顷,花卉32公顷。 发展蔬菜101公顷,其它经济作物87公顷。投资1400万元建成桑蚕、花卉、蔬菜、畜牧养殖等各类冬暖式大棚2192个。特色农业正向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2000年底,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63亿元,粮食总产2.1万吨,果园见果面积173公顷,总产1150吨;畜牧业总产值1.2亿元;渔业总产值4万元。农作物播种面积3869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591公顷,经济作物278公顷。 工业:建国初期,除煤炭开采外,其它仅有少数编席编篓、纺线织布、铁木工匠、石匠及黑白窑等零星私营手工业。1953年成立手工业合作社,从业人员不足800人。 1958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先后建起了农具厂、建材厂、酒厂、砖厂、焦化厂、拖拉机站、建筑公司。1978年后镇办企业和村办企业稳步发展,到1985年有省、地、市属企业3个;乡镇企业12个,总产值669万元;村办企业91个,总产值713万元。

1986年以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建立了以煤炭为主导,建材、机械、氧气制造、化工、矿山配件制造与维修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有国有大型企业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泰安市崖头煤矿、新泰市王家寨煤矿、小港煤矿及镇办企业黄泥庄煤矿、刘官庄煤矿。北部山区有以石灰峪为中心的石灰加工基地,优质石灰远销泰安、莱芜等地。以榆山为中心的建材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石子、石料、水泥砌块。各矿煤矸石山附近建有煤矸石砖厂。2000年全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6125人,实现产值6.39亿元,利税4.6亿元。

建筑业:2000年从业人员3000人,实现总产值1.5亿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 民国初年境内有初、高等小学8处,学生410名。至1936年初、高级小学、完全小学增到12处, 学生720人。在抗日战争和时期,学校时办时辍。建国后教育事业空前发展,幼儿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开。建国初全镇开展扫盲活动,村村设妇女识字班、成年夜校,到1971年改为政治夜校。全镇在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基础上有80%以上的脱盲人掌握1至2门实用技术。1987年基本完成了“一无两有” “六配套”的校舍改造任务。1992年开始实施九年义务教育,1993年6月通过了省政府组织的“两基”验收,1994年通过了国家教委复评。

镇党委政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985年底新泰市第四初级公办中学下放到镇级管理。镇一中1988年动工,1989年底完成第一期工程, 第二期工程1994年8月竣工。共占地5.7公顷,总建筑面积12046平方米,总投资520万元,建2幢教学楼,可容纳36个教学班。设有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等。配备教学仪器6180件,价值7.46万元,建有卫星地面接收站,装备了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电教设备总价值14.6万元。音乐室、劳技室、图书室等各室齐全,运动场占地2.1公顷,备有400米环形跑道。音、体、美器材按国家一类标准配备, 伙房、学生宿舍、教工宿舍齐全。镇二中1986年3月动工,由泰安市崖头煤矿、 新泰市小港煤矿、翟镇政府与崖头村四方联合办学。投资300多万元,建有可容纳24个教学班的教学楼, 1996年5月完工使用,是一所运动场、绿化带、教师宿舍、学生宿舍等设施齐全的学校。

两处中学建成后,可容纳60个教学班,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1998年镇政府对小学布局进行了调整,把分散在全镇45个行政村的45处小学调整为羊村、 唐立沟、大港、刘官庄、崖头、翟庄、于山、高家店、红石板9个教学点,建成羊村、唐立沟、大港、刘官庄4处小学教学楼。镇政府还投资160多万元,建成设备符合一类标准的翟镇中心幼儿园。该园1996年筹建,1998年10月竣工使用,1999年通过省级验收。 2010年8月,经过新泰市教育委员会批准,翟镇二中、新矿集团翟镇煤矿中学并入新泰市翟镇第一中学,成立新泰市翟镇初级中学。原来的羊村、 唐立沟、大港、刘官庄、崖头、翟庄、于山、高家店、红石板9个教学点集中为羊村、唐立构、大 港、刘官庄、红石板5个教学点,且都实现了教室楼房化、教师齐备化,做到了资源集中、优势互补,实现了翟镇教育的新飞跃!!

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中考成绩连年居全市先进行列,多次被评为“泰安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1992年10月镇一中被国家教委和全国妇联表彰为“全国家庭教育先进单位”。1998年12月镇一中被山东省教委评为“山东省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2000年中心幼儿园被评为“山东省规范化幼儿园”。

数千年来,翟镇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诸如民歌小调、吹打乐、蕊子、旱船、高跷、龙灯、狮子舞等,书法、绘画、雕刻艺术也代代相传。各村都有文化大院,是群众学习、娱乐的场所。大院中有群众自发开展的民间舞狮、耍龙灯、高跷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 1983年镇投资150余万元,新建大型影剧院一座,以影剧院为主体建起了翟镇文化中心,主要有一院、一场、一校、四室,即影剧院、体育场、农民技术学校、图书阅览室、展览室、游艺室、电教室。1997年被评为“山东省农村文化先进单位”。该中心是全镇**、戏剧、歌舞演出中心、文体活动比赛场所,每年元宵灯展和焰火晚会都在这里举行。 每年定期、不定期地举办由驻地企业、镇直单位、各行政村参加的篮球、乒乓球、拔河等邀请赛。学校常年坚持“两操一课”活动,定期召开由中小学生及教职工参加的春秋两季田径运动会。老干部活动中心成立了各项老年运动队,坚持常年训练,每年多次进行象棋、拳、剑、门球等表演赛,多次参加市级以上比赛并获奖。在2000年新泰市全民运动会上该镇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

建国初境内医疗条件很差,只有私人药房或诊所。1956年成立李家上汪联营诊所,医务人员8人。 1958年成立公社医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实行合作医疗。 90年代医疗卫生事业有较大的发展,全镇设1个中心卫生院,2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群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咨询、计生技术指导等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进一步健全。 1994年11月动工建设翟镇卫生院门诊楼,1997年4月28日落成,卫生中心由翟北村迁于此。该中心设有30个科室,医务人员82人,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1名。 设有病床35张、遥控X光机1台、B超机1台、心电图机1台、三维脑电图仪1台、生化设备1套、微波治疗仪1台、口腔综合治疗机1台、万能手术台2张、综合救护设备1套、救护车1辆。该镇医疗卫生事业以强化卫生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健全预防保健网络,实行农村合作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0年镇卫生中心列全市乡镇医院综合评估第一名。 建国前广大贫穷人家常年以糠菜为主食,年人均粮食不足8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 建国后直到60年代食糠菜者渐少,以比较高产的地瓜作为主食。1969年人均粮食148公斤,经济收入54元。70年代玉米、小麦逐渐成为主食,能吃粗吃饱;80年代吃细,以小麦面粉为主食;90年代吃好,面食加鸡、鱼、肉、蛋。翟镇人喜食硬食,传统食品为煎饼。

进入70年代,老粗布衣等被机织布、的确良、涤卡、解放鞋、胶鞋代替。如今,服式变化日新月异,人们穿着随潮流、随季节,逐步向高档化发展。居住条件不断提高,如今90%以上的农户建设砖石结构新居。许多农户建起了高标准二层小康楼,全镇人均住房面积达22.5平方米。

1986年以来, 邮政、通讯网络发展迅速。1995年投资500万元对翟镇邮电局进行迁址重建,设有移动通信站的邮电大楼1996年建成开业。镇政府以创建“电话镇”为目标,积极发展农村通讯,到2000年全镇用于电信事业的投资计1000多万元,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2万门, 累计安装电话4500多部,电话普及率达33%。闭路电视普及率75%。时期用木轮手推车支前运输粮米物资,解放后把木轮换为胶轮,走亲上店靠步行或骑毛驴。80年代普及自行车,90年代摩托、机动三轮、各种汽车穿梭于村镇大道上。由于机械化、电器化的实现,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男子作为剩余劳力投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1元。 建国前农村住房多为草房, 几代人同住一院,1949年人均住房面积6平方米。建国后住房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发展趋势是:50、60年代住草房,70年代新瓦房,80年代“带走廊”,90年代住楼房。几代人同住一院的现象消失,到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12.米。1979年以来,由于党的政策好,农民收入增加,镇村建设飞速发展,原来村村相连的崎岖小道统一规划测直、加宽、硬化。全镇交通运输十分便利,磁翟铁路运煤专线与京沪铁路相连。济(南)临(沂)公路、泰(安)新(泰)公路横穿腹地,翟(镇)良(庄)路与京沪高速公路相交,翟(庄)刘(官庄)路、(大)港协(庄)路纵贯全镇。十几条乡村公路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1986年以来全镇铺修、硬化道路14条,总里程56.2公里,被新泰市政府授予“道路建设冠军”称号。1986年镇政府办公楼竣工,在翟家庄东的泰新公路沿线,南与新汶矿业集团翟镇煤矿相邻。是年翟镇政府驻地由翟家庄北迁于此地。

从1994年6月开始, 聘请泰安规划设计院和市建委村镇处在反复考察论证基础上详细绘制了镇区总体规划图,制定了近远期实施方案。随着规划实施,小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对府前街、财源街、工农路、文化路、人民路等进行硬化、美化、绿化,安装路灯100余盏,明灯率100%。先后建成了镇一中教学楼、税务工商楼、信用社营业楼、公安(派出所)办公楼、财税楼、计生楼、农行营业楼、卫生院门诊楼、邮电大楼、中心幼儿园等。兴建一批宿舍楼、公寓楼、各具特色的两层以上的商业楼和高标准的商贸市场等。2000年在镇政府驻地兴建一占地4公顷的街心花园和五层“好来运”大酒店。同时加强配套建设,完善各项服务功能,搞好美化、绿化,成立了镇区环卫中队,使镇区始终保持环境优美、卫生清洁。

小康村建设与镇区建设同步发展,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优化环境、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完成了翟良路、翟刘路、望新路、上汪路等重点路段的硬化。全镇建起了交通网、通讯网、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现有唐立沟、董家庄、于家庄等18个村建起了高标准小康楼, 有568户喜迁小康新居,各具特色的小康村正在逐步形成。

请问山东省有哪些重点中学?

8月11日 22:41 详细介绍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地址:济南市山师北街3号 邮编:250014

电话:0531--6463150 6463156

传真:0531--6982014

E-mail:hua1014@sian.com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山东省首批规范化重点高中,创建于1950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苦努力,如今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独特的育人风格和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享誉社会,令人瞩目。

学校现有教职工234人,其中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84人,国家级骨干教师10人,山东省骨干教师11人,山东省教学能手11人,有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46人,先后有6人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68人次获省、市优秀教师称号。

学校建有千兆以太校园网并与国际互联网联接,多媒体电脑500余台。有物理、化学、生物、语文实验室9个,多媒体电教室5个,网络教室5个,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学生画室、舞蹈排练厅、电子阅览室各1个,现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阅览室、讲座室和治疗室各1个。学校建有电台、电视台各1个。图书馆藏书近10万册。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突出,高考升学率、本科录取率一直在济南市名列前茅,有千人次在国家、省、市组织的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学校是山东省篮球、足球和田径传统体育项目学校,男、女篮球队曾获全国冠军。学校的管弦乐队、民乐队、交响乐队、合唱团、美术活动小组每年都为国家输送大批高素质优秀艺术专业人才。

学校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山东省青少年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全国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现代教育技术百强示范学校、山东省卫生先进单位、全国劳动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绿色学校”等。

济南第七中学

地址:济南市解放路32号

电话:0531--8552347(传真)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济南第七中学始建于1953年10月,是省城最早一批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的高级中学,占地面积6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800平方米,是省城济南占地面积唯一达标的学校。拥有教学楼(3栋)、多功能实验楼、科技电教楼、图书楼、办公楼、学术报告厅、宿舍楼(6栋),最早一批建成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和草坪足球场。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近24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240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42人,高级教师5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市劳模1人,现有5位硕士研究生,有51位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并有30人结业。经过艰苦奋斗,于1999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家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坚持“规范+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充分借助全国重点大学优势,与山东大学联办高级中学。强化英语实验班、数学与计算机实验班、体育班和艺术班教学。重视分层次施教,注意挖掘学生潜能。学校会考合格率、高考升学率、体育达标率均逐年上升。2001年学校高三学生考入大学本科人数达213人,录取率达86.5%。

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成绩突出,校足球队1989年以来9次获全省冠军,2000年获“华晨杯”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决赛第四名,获全国中学生“五人制”足球赛第三名。 2000年7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001年5月,校足球队渡海赴韩参加了世界中学生足球邀请赛,实现了横向交流,共同发展的思想。

学校曾十次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学校和市级文明单位,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还被命名为省级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单位;学校已三年被命名为市级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10月,山东省潍坊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评为山东省43所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后备学校之一。正如校长、书记何立华所指出的,随着学校7000平方米图书电教大楼的竣工使用,随着教学设施的更新,网络平台的建成,相信学校会成为全市现代技术教育的亮点,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运署街43号 邮编:250011

电话:0531--6952710 传真:0531--6955014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是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的省级重点高级中学,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学校占地5.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是一个花园式的现代化学校。

学校创建于1903年。解放前历经山左公学时期、省立一中和省立高中时期、国立六中和济南沦陷后的济南中学时期,1950年改为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

济南一中现有教学班48个,在校学生3000余名,教职工242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53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24人,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25人。学校拥有一批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设施。有理化生实验室8个,有地面卫星接收站;有14个节目源的播控中心和双向控制闭路电视系统供所有教学班教学选用;建有校园计算机网络,并与国际互联网相连;有多媒体综合教室、教科研微机室、课件制作室;还有2个多媒体语音室、2个高标准微机教室;各教室配有彩电,各教研组配有高档微机。学校图书馆藏书10万余册,建有2个大型学生阅览室,1个电子阅览室。学校新建了有6层看台的塑胶(人工草皮)田径运动场及封闭式的塑胶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还建有乒乓球馆、篮球场、体操房、艺术长廊等设施。近年来学校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近几年,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国际竞赛金牌1人;获全国级等级奖者,一等奖8人次,二等奖14人次,三等奖21人次;获省级等级奖者,一等奖35人次,二等奖37人次,三等奖34人次。学校设有济南一中校友基金会和李振德奖学金。

学校在2000年8月与日本和歌山县立南部高中正式结为友好学校,实现了双方的互访。学校1996年被评为山东省电教先进单位。1998年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1999年获市容貌工程先进单位、市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全国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自1996年以来,连续5年被评为市教育系统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

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

地址:济南市泺源大街100号 邮编:250011

电话:0531--6934204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山东省济南第二中学是一所市属重点中学,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学校。

学校于1987年被济南市政府确定为高级普通中学,现有41个高中班,在校生达2600余名。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中学特级教师1名,高级教师52名,中级教师65名,特、高、中级教师占教师总数的70%。另外,近几年在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的青年教师和教学能手有40余名。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活跃。具有一支观念新、素质高、经验丰富的育人队伍,良好的校风、学风、育人环境一直享誉社会。学校因在开辟多种渠道、培养新型人才方面成绩突出,1985年被共青团中央评为“活跃的中学生生活”先进单位,是济南市教育系统德育工作迄今为止的、唯一的最高奖项。今日的二中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开展教育教学,把“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满意”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学校教学质量高。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办学经验,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成果显著。近几年来,在各学科竞赛中,获国家和省市奖励的学生有600余名,1人还荣获国际奖励。

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明显。学校是山东省篮球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在近几年的比赛中,男篮、女篮多次争得市第一名。在省调赛时,曾获得过第四名的好成绩;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也获得过冠军、亚军及其它好名次。

学校教学设备先进。学校已建成了教学楼、办公楼、实验图书电教楼。楼内设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图书资料室、阅览室、多功能电教室、音像阅览室、语音实验室、放像室、演播室、放映室、阶梯教室、微机室、天文台等,为教育教学提供了齐备、先进的实验、教学设施。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济南市普法教育先进单位,并连续三年被评为济南市教育系统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和济南市精神文明单位等。

济南第七中学

地址:济南市解放路32号

电话:0531--8552347(传真)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济南第七中学始建于1953年10月,是省城最早一批被评为省级规范化的高级中学,占地面积63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800平方米,是省城济南占地面积唯一达标的学校。拥有教学楼(3栋)、多功能实验楼、科技电教楼、图书楼、办公楼、学术报告厅、宿舍楼(6栋),最早一批建成标准400米塑胶田径场和草坪足球场。学校现有42个教学班,学生近240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职工240人,其中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142人,高级教师50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特级教师2人,省级教学能手2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市劳模1人,现有5位硕士研究生,有51位教师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并有30人结业。经过艰苦奋斗,于1999年10月被评为山东省第一家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坚持“规范+特色”的办学思路,积极探索改革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充分借助全国重点大学优势,与山东大学联办高级中学。强化英语实验班、数学与计算机实验班、体育班和艺术班教学。重视分层次施教,注意挖掘学生潜能。学校会考合格率、高考升学率、体育达标率均逐年上升。2001年学校高三学生考入大学本科人数达213人,录取率达86.5%。

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成绩突出,校足球队1989年以来9次获全省冠军,2000年获“华晨杯”全国中学生足球联赛决赛第四名,获全国中学生“五人制”足球赛第三名。 2000年7月,学校成功承办了全国中学生运动会;2001年5月,校足球队渡海赴韩参加了世界中学生足球邀请赛,实现了横向交流,共同发展的思想。

学校曾十次被评为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学校和市级文明单位,三次被评为全国先进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还被命名为省级电化教学示范学校和省级艺术教育示范单位;学校已三年被命名为市级全方位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0年10月,山东省潍坊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被评为山东省43所创全国千所示范性高中后备学校之一。正如校长、书记何立华所指出的,随着学校7000平方米图书电教大楼的竣工使用,随着教学设施的更新,网络平台的建成,相信学校会成为全市现代技术教育的亮点,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形成新的办学特色。

济南外国语学校

地址:济南市建国小经三路1号 邮编:250001

电话:0531--2066172

E-mail:jflscn01@yahoo.com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济南外国语学校创办于1989年,是集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成人教育和社会教育于一体的集团化学校,现有五个教学点,104个教学班,633名教职工,4733名学生,实行寄宿制管理。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办公条件优越。

学校以向全国高等院校输送文化知识好、外语水平高的毕业生为办学宗旨,提出了“以学业上的成功带动完美人格的形成”的目标,制定了“求真、求善、求美、求新”的校训和“自主学习、自我完善”的教育教学指导方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工作标准化工程,质量评估工程,开展ISO9002国际质量认证,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多次获得济南市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德育规范化学校、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物理竞赛山东省“十佳学校”等荣誉称号。

学校现开设英、日、俄、法四个语种,引进国际先进的“行星英语”教学系统,使用国外原版教材,实行小班化教学,聘请外籍教师上课,外语教学水平和质量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学生多次获得全国、省、市竞赛一等奖。

学校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全国17所具有向高等院校输送保送生资格的学校之一,每年向清华大学等重点院校输送保送生人数占毕业生的20%,历届毕业生全部升入高等院校。

学校积极致力于对外交流与合作,已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法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的多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关系。每年都有优秀毕业生赴国外高校攻读学士学位,并选派师生赴英国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进行长期或短期语言培训,是济南对外宣传的窗口。1997年副总理亲临学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肯定。

山东省实验中学

地址:济南市经七路73号 邮编:250001

电话:0531-- 6926496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山东省实验中学成立于1948年10月,是省级重点高级中学,山东省首批“规范化学校”。学校现有教学班70个,在校学生3940余名,教职工282人,其中专任教师188人,高级教师70人,教育硕士研究生10人,参加研究生学历进修的56人。学校占地面积近百亩,建筑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有设施先进的教学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馆、乒乓球馆、塑胶田径场,1万余平方米的实验教学大楼已投入使用。

学校重视开展对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已与国内60多所著名中学、30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经常性联系,还和美、英、日、澳等国中学缔结为友好学校.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

地址:济南市经六路206号 邮编:250001

电话:0531--7935241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山东省济南第三中学创建于1948年10月,1978年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中学,1997年10月被命名为省级规范化学校,1999年7月通过省教委验收成为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化学校。济南三中原址为现山东省实验中学,六十年代初曾一度迁往泰安,回济后被安排在现址。学校占地面积26.5亩,总建筑面积21500平方米。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为教学区,西院为活动区。学校现有高中教学班51个,在校生3100余名,在职教职工241人。

近年来三中的教学质量有了较大提高,高考升学率逐年上升,2001年学校有13个毕业班,780名考生,其中上本科线的人数达228人,升学率为99.24%。政治、语文、外语各有一名学生单科分数在800分以上,创出三中从未有过的好成绩。学校十分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已连续举办了八届艺术节,还定期举办中学生校园歌曲比赛、手抄报比赛、中学生辨论会、演讲比赛,举办播音培训班、创办校报等,这些活动自始至终都由学生自己组织、创意、主持、使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竞技体育成绩进步明显,学校男女篮球队名次稳居山东省前列,乒乓球获济南市男女团体第二名。

学校于1999年7月通过了省教委电教示范化学校达标验收,使现代教育技术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在学校拥有现代化的语音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有线广播和闭路电视系统、演播室,四机一幕已走进课堂,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条件。为把现代教育技术推向深入,学校新建高规格的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音乐欣赏厅和学生形体训练室。针对理化生实验室设备陈旧的现状,现正在改造两个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实验设备,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条件。

经过全校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学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多次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表彰。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文明单位、先进党总支、教书育人先进单位等。

五十多年来,济南三中为社会培养了包括两院院士卫星导弹专家李济生、火箭专家周加林,周易学专家、博士生导师刘大均在内的一大批优秀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山东省济南第九中学

地址:济南市经十路394号

电话:0531--7957533

学校重点省级重点中学

济南九中创建于1954年7月,位于济南市经十路与经七路交汇处,辛庄高架桥南侧。

学校占地36491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7109平方米。宽敞明亮的教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全市一流的实验室,现代化的计算机教学设备,舒适整洁的学生公寓,设施完备的艺体馆,高标准的塑胶运动场,为莘莘学子创设了理想的求学环境。

“热爱生活,充分发展”是学校的办学思想。它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职工爱家庭、爱学校、爱国家,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生活态度乐观,对事业充满信心,一专多能,注重继续学习,教到老学到老;学生自尊自爱、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学习、爱运动、爱艺术、爱环境、爱自然,对未来充满信心,乐观向上,勇于面对挫折,全面发展,有个性地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 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军训成果巩固在学校常规工作之中,形成规范、严明的工作作风;住宿制教育管理模式的规范、科学、效益并举;艺术教育、体育教育的特色优势。

学校的办学原则是:以一流的办学条件为保障;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不断提高的办学质量为标志;以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学校精神为核心。

济南九中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以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开拓进取,自我完善,为社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学校连续十几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是省级规范化学校,省级电化教育示范学校,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是省教育厅确定的心理教育实验与研究重点实验基地。

九中人正以饱满的热情,携手开创更加辉煌的明天。

参考文献:摘自中大在线地理信息网

揪错 ┆